不历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读《孤独之旅》有感
来源:泾县千亩园学校 时间:2016-09-28 点击量:82150 次
不历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读《孤独之旅》有感
千亩园学校八(二)班 赵娟 指导老师:董雁翔
暑假里,我读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感受颇深。
家境富裕的杜小康一家遭受了剧变,使得正在上小学的杜小康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来到一处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父子俩乘船将鸭群赶往了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并且在这里扎根,居住了下来。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乏味无趣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到了最后他们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免了,双方就能说明一切。这种省略将孤独注满了全世界。
一天,全世界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为了去找回走失的鸭子,弄得精疲力竭,遍体鳞伤了。他再也坚持不住了,便躺了下来。第二天,杜雍和背起疲软的儿子回了家。鸭们也长大了。八月的一天早晨,他们捡到了一颗洁白无暇的鸭蛋。
虽然生活中有太多的磨难和挫折,但是杜小康父子俩凭着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生活的更加快乐,幸福。
杜小康就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哪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没有坎坷呢?不会遇到雨雪天气呢?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
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免不了有坑坑洼洼,勇敢地踏过去了,也就踏过去了,如果畏畏缩缩,那么什么事也成功不了。其实,人生要战胜不是高山、深渊,而是你最大的自己,就像杜小康内心的孤独,战胜了自己,就是战胜了困难。
所以,让我们一起做“杜小康”吧!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历经风雨怎能见彩虹!